
本報訊(記者于要武)2018年7月26日上午8時40分,兩位七旬老人張大爺和劉大娘走進了天津市靜海區檢察院控告申訴接待大廳,進門后,他們大聲喊著“信冀樹”的名字,情緒十分激動。去年8月,劉大娘的丈夫也就是張大爺的弟弟因犯非法傳銷罪,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對此,他們沒有異議,但他們對同案的另外兩個人至今還沒有被繩之以法而耿耿于懷。
信冀樹招呼道:“坐吧,有話慢慢說!币粋小時之后,漸漸地,兩個人臉上有了笑容,然后起身離開了。臨出門,他們還一個勁兒地向信冀樹解釋:“我們不是沖你,你別往心里去!薄皼]關系,咱們都相信法律,等結果!睆膬晌焕先诉M門開始,微笑就像定格一樣,浮現在信冀樹的臉上,平靜但不乏熱情。
與來訪人換位思考
信冀樹出生在農村一個普通人家。1997年,他轉業到檢察院,在控告申訴部門一干就是21年。他知道,大多數老百姓都不希望打官司告狀,只有覺得受到不公平待遇時,才會四處奔走。他常說,做接訪工作的人,要甘當來訪群眾的“出氣筒”。
一次,一位大娘怒氣沖沖地來到控申接待大廳。信冀樹見狀,立即將老人扶到沙發上坐下,并給她倒了一杯熱茶。在他的安撫下,大娘冷靜下來了。她姓王,是靜海鎮某街的居民。因相鄰權的問題,與鄰居發生了糾紛,并訴至法院。為了能打贏官司,王大娘專門委托了律師。不巧,就在法庭通知開庭的時候,王大娘委托的律師正在外地出差。于是,王大娘向法官說明了情況,希望推遲開庭時間。結果,法庭如期開庭審理,王大娘敗訴。王大娘認為法院有意偏袒對方,便來檢察院上訪。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信冀樹耐心地給王大娘講有關法律規定,對王大娘提出的問題,耐心予以解答,并告訴王大娘可以通過其他法律途徑解決她的問題。臨走時,王大娘拉著他的手說:“聽你一說,我就明白了,以后有不明白的事兒,還來找你們!
到檢察院找老信
為了成為一名合格檢察官,信冀樹轉業來到控告申訴崗位后,便抓緊各種空閑時間,學習相關法律知識。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便由一個“門外漢”變成“行家里手”,并很快成為全市控申系統公認的“活字典”。來訪群眾有什么法律問題,都樂于向他訴說,讓他解答。信冀樹說:“不能讓老百姓帶著怨氣四處投告!
一天,兩個山東的菜農心急火燎地闖進了控告申訴接待大廳。原來,他們拉了一車大蒜要賣給靜海區內一家腌制品廠。沒想到,中間聯系人將大蒜賣完后,自己卷著錢跑了。兩人正不知怎么辦好,有人給他們支招:到檢察院找老信。
按照正常程序,信冀樹可以讓他們到公安機關報案,但轉念一想,他們是外地人,連公安機關在哪兒都不知道啊。于是,信冀樹一邊安慰他們,一邊與公安機關聯系,確定了具體管轄的派出所。后公安機關及時抓獲了犯罪嫌疑人,追回了菜農被騙的2萬元錢。
工作中信冀樹不僅熟悉控申業務知識,還十分熟悉各部門的職責范圍。多年來,他接待來訪群眾2000余人次,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沒有發生過一起越級上訪的事件,有些上訪群眾甚至與他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該院政治處副主任李莉說:“老信就是打開上訪人‘心結’的鑰匙。在他接訪的人中,很多人反映的問題不屬于檢察院管轄。但他并不是簡單地一推了之。他總是把自己知道的相關法律政策,向來訪群眾進行講解,然后為他們指出解決問題的路徑。很多上訪人愁眉苦臉地來,滿臉笑容地走!
不經意成了“榜樣”
該院檢察長賈志杰評價信冀樹“就像是一頭老黃牛,甘愿默默無聞地做事”。多年來,經他手受理的來信來訪案件總數占全科受理總量的44.1%。
在部隊,為了讓戰士轉為志愿兵,復員后能找到工作,他多次放棄了立功受獎勵的機會;在檢察院,由于職數的關系,他至今還是副科級職員,但他依然無怨無悔地工作著。
在不經意中,信冀樹這個平凡的身影逐漸成了“標桿”。他先后獲得了“天津市檢察機關優秀接待員”“天津市先進檢察干警”“天津市五一勞動獎章”“天津市勞動模范”等光榮稱號。如今,他已經成了該院控申部門的一個重要的標識,他所在的控告申訴部門連續六屆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文明接待室”、連續五屆被評為全國檢察機關“文明接待示范窗口”。